微信联系
24小时热线:400-996-0380 13256178512
二氧化硅,特别是气相法二氧化硅是硅橡胶好的补强剂,但有一个使混炼胶硬化的问题,一般称为“结构化效应”。其结构化随胶料停放时间延长而增加,甚至严重到无法返炼、报废的程度。对此有两种解释,一种认为是硅橡胶端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羟基缩合;另一方面认为硅橡胶硅氧链节与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形成氢键。 防止结构化有两个途径,其一是混炼时加入某些可以与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发生反应的物质,如羟基硅油、二苯基硅二醇、硅氮烷等。当使用二苯基硅二醇时,混炼后应在160~200℃下处理0.5~1h。这样就可以防止二氧化硅填充硅橡胶的结构化。另一途径是预先将二氧化硅表面改性,先去掉部分表面羟基,从根本上消除结构化。
气相法二氧化硅在非极性液体中进行分散时,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在不同颗粒表面的硅醇基团形成架桥,通过构成三维结构产生增稠的作用。当这种结构体系受到机械外力作用,如搅拌或搖动,这种结构受到破坏,作用的机械外力类型和持续时间决定受破坏的程度,其结果是被增稠的体系重新变成液体。如保持静置状态,气相法二氧化硅颗粒又会连接起来恢复原来的粘度。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假塑性。
气相法二氧化硅增稠的体系,使其开始流动需要一个小的能量,换句话说,有一个所谓的“屈服点”。亲水性气相法二氧化硅对极性或半极性液体的增稠效应不显著。在这些体系,尤其是在液体的混合物或溶液中,表面改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显示。